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罗仙平
(2025年9月16日)
亲爱的同学们,各位老师、各位家长、各位校友:
大家好!
秋夜流光,辉映滕王阁千年巍峨;赣江潋滟,奔涌英雄城时代新声。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,我们相聚在这片承载着核军工荣光的红土地,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2025级新同学!此刻,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,向怀揣梦想踏进校门的6953名新生,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!向呕心沥血培育你们的父母师长,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!
同学们,从今天起,你们将与“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”东华理工大学共赴新征程。建校六十九载,学校历经三迁校址、七易校名:从山西太谷的初创探索,到扎根赣鄱大地的深耕坚守;从当年紧握地质锤为国家寻铀探矿,到如今依托“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” 全国重点实验室攻坚科技前沿。无论校址如何变迁、学科如何拓展,一代代东华理工人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,始终未改。
这份不变的初心,已熔铸成学校独特的精神基因。我们始终传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安全基石,在岁月中沉淀出核军工文化,它已成为滋养二十七万东华理工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当你们漫步校园,凝视“敦本务实、崇义奉公”的校训时,愿大家能读懂这份用热血与奋斗铸就的文化传承,让它主动融入到你们的成长,化为人格底色与追梦基石。
而今,你们的到来将为这份传承注入崭新的青春活力。站在大学这一新起点,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支“青春画笔”,面前铺展着一幅待绘的“人生长卷”。接下来四年,你们将用热忱、探索与坚守描绘这幅画卷,这正是为人生铺就珍贵底色的黄金时期。那么,这幅画卷该如何落笔?人生的底色该由什么奠定?在我看来,离不开三样最重要的“工具”:以独立为笔,勾勒人生轮廓;以热爱为墨,渲染青春色彩;以担当为魂,奠定人生格局。
一、以独立为笔,勾勒人生的轮廓
独立是大学的“必修课”,它不仅是生活的自理,更是思维的自主、学习的自觉和人格的自立。人生画卷的轮廓是否清晰、是否有力,关键在于独立的深度。
一要独立生活,做时间的主人。离开父母的呵护,大家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日常——何时起床、学习与休息,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恰是塑造独立人格的基石。2021级化学与材料学院“学霸寝室”的四位学姐(陈柳清、吕薇、唐雪阳、李子丹)便是很好的榜样。她们并未埋头苦读,而是创立了“互助式自律”模式:共享资料减少重复劳动、彼此提醒克服懈怠、定期开展学术沙龙交流思想。这种既自律又智慧的生活方式,不仅帮助她们全部考取研究生,更让她们收获了真挚友谊与自我管理能力。请大家牢记,自由的真谛,源于对每一刻时间的绝对自律,和对远大目标的深沉执着。
二要独立思考,做智能时代的清醒者。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算法推荐无处不在,很容易让我们陷入“信息茧房”。但大学的要义,恰恰在于培养批判、辩证、多维思考的能力。回望我校杰出校友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教授的科研之路,独立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。上世纪80年代,国内地理信息系统(GIS)研究刚刚起步,主要做法是全盘引进西方技术。但龚健雅院士着眼长远、立足实际,坚持自主探索,率团队从底层模型攻坚,最终提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“GIS/广义面向对象/数据模型”,不仅突破国外技术垄断,更为我国赢得该领域的自主话语权。他的经历深刻表明:真正的创新源于独立思考与突破常规的勇气。同学们,切勿止步于做知识的“搬运工”和信息的“传话筒”,要勇于质疑权威、善于反思常识,这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。
三要独立学习,解锁无限可能的人生。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一次汲取知识的旅程,更是一场自主探索的冒险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王耀南教授是我校的杰出校友代表。他从痴迷机械的少年成长为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,凭借的正是自主学习的信念和探索“无人区”的勇气。在科研中,他从不自我设限,带领团队跨越智能制造、医疗机器人等多领域,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。他常说:“科研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,就是敢于走进‘无人区’。”这句话应成为你们学习之路的座右铭。学校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——藏书丰富的图书馆、先进实验室和博学的师长。希望大家主动利用这些条件,积极开展自主、跨学科和探究式学习,勇于尝试、不怕失败。唯有敢于突破自我边界,才能释放潜能、创造新知。
二、以热爱为墨,渲染青春的绚烂
青春的色彩应由热爱来描绘。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,才能提供持续坚定的内在动力,助我们穿越迷茫、找准方向,成为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。
一是找到兴趣,点燃内驱力的火种。热爱始于本真的兴趣与深刻的自我认知。我校2021级美术与设计学院徐斌华同学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初入大学时,他也曾迷茫徘徊,对未来方向感到困惑。但他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,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,最终在设计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所在。在此过程中,他不仅文化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位列专业第一,更以炽热的创作激情在各类艺术竞赛中崭露头角,斩获米兰设计周全国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0项。他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:当我们找到真正的兴趣,努力便不再苦涩,所有付出终将转化为成长的荣光。
二是大胆探索,迸发跨界潜能。真正的热爱必将激励我们突破边界、勇于尝试,要主动走出舒适区,寻找创新火花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曾说:“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边缘和交叉地带。”他本人正是跨界典范——从固体力学转向微纳米技术和超滑领域,开创结构超滑新方向,为全球超滑技术作出引领性贡献。同样,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刘思岐同学也展现出跨界的勇气:她专业能力突出,还担任全国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宣讲团团长,开展宣讲百余场,通过直播助农销售脐橙超万斤,获全国职业规划大赛银奖。她的经历证明,热爱无畏界限,勇于探索方能见天地广阔。当今时代瞬息万变,单一知识结构已难应对复杂挑战,唯有具备跨界视野与能力,方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三是持之以恒,淬炼热爱价值。热爱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长久的坚守和专注的耕耘。真正的热爱经得起岁月的考验,也会在坚持中不断升华其价值。体艺学院朱亚坤同学用行动诠释了坚持的意义——数年如一日坚持清晨五点训练,以严苛的自律守护对短跑的热爱。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,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,他都没有放弃对卓越的追求。正是这份坚持,让他最终成为国家级运动健将、连续三年的全国锦标赛冠军。正如作家路遥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所说:“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,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,也是壮丽的凋谢!”坚持的过程或许充满艰辛,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,铸就了我们最珍贵的成长历程。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,能够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,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。
三、以担当为魂,融入时代的画卷
同学们,独立让我们站稳双脚,热爱为我们指明方向,而担当,则将赋予我们的人生以真正的重量和深远的意义。个人的价值,终需在时代中实现。当自觉将“小我”融入国家与民族的“大我”,个体生命便与时代同频共振,迸发磅礴而持久的力量。
一是勤学筑基,凝聚报国底气。一切的担当,始于坚实的根基。希望你们从今天起,沉下心来,广泛涉猎,精钻专业。这种担当,在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123702班得到了生动诠释。该班37名毕业生中,23人成功考研上岸,升学率高达62.2%,其中83%被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录取。四年来,这个班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校奖学金45人次,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5项,省部级奖项40余项,生动展现了勤学与担当的融合。在这片象牙塔里,你们的“笔力”越深厚——即学习能力、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越强,未来你们的人生轨迹就越清晰,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的能量也就越大。请记住:你们此刻每一份踏实的努力,都是在为自己人生的画卷打下最坚实的底稿。
二是拓界涵养,开阔个人胸怀。真正的担当,离不开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胸怀。希望大家主动打破舒适区,去选修一门看似无关的课程,加入一个充满挑战的社团,聆听一场观点迥异的讲座,与来自天南海北、不同专业的同学深度交流。在对话中学会理解,在碰撞中激发创新。这种“墨韵”的层层渲染,将让你们的心胸更为开阔,学会从多维度、多视角看待和理解我们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。要知道,一个人的格局,决定了他未来舞台的大小;你们所吸纳的每一分不同,都是在为担当锤炼坚实的力量。
三是躬身实践,诠释价值真谛。知识的力量,只有在实践中方能检验;担当的精神,必须在服务中得以升华。师范学院2025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熊茜晔同学就是这样的典范。在校期间,她刻苦钻研专业知识,持续锤炼师范技能,荣获第十三届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二等奖,连续三年获得学院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。她深受“军垦精神”感召和学校老师影响,大二时便立志投身西部计划。凭借出色的综合素质和坚定信念,成功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录取,踏上西部支教的征程,践行“教育是绿洲的种子,我愿做播种的人”的誓言,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。希望同学们以她为榜样,积极参与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与科研攻关:深入乡野感受振兴脉搏,走进社区企业洞察真实需求,扎根实验室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。践行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的信念,真正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时代坐标。只有当你们的“画笔”触及真实的社会画卷,所描绘的青春才最有力量,最有温度。
最后,祝2025级新生:笔绘青春,墨染韶华;心系家国,共赴山海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