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国教育报】扎根中国大地 培育强国栋梁——东华理工大学开展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的探索实践

来源:党委研究生工作部、研究生院发布时间:2025-10-21浏览次数:900


编者按:10月21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报道东华理工大学在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中的创新做法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现将相关报道转载如下:

 

原文如下:

 扎根中国大地 培育强国栋梁

——东华理工大学开展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的探索实践

 

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、提高创新能力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。在这场“人才攻坚战”中,思政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在此背景下,东华理工大学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“开学第一课”。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,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义朋教授走上讲台,以《戈壁滩的东华理工人》为题,讲述了15年扎根戈壁的科研往事、与团队攻克铀矿地浸技术难关的点滴细节。

这堂特殊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以真挚的方式诠释了为何“扎根中国大地”,何为“戈壁滩的东华理工人”。它不仅是核工业精神的赓续与传承,还体现了东华理工独具特色的核军工文化育人之路,引导着广大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,成长为可堪大用、能担重任的科技人才,成为真正的强国栋梁。

坚持思政铸魂 筑牢立德树人之基

思政育人非一日之功,需久久为功,润物无声。学校将价值塑造融入研究生培养全周期,把好“入口—过程—出口”三道关口,实现“思政教育不断线、成长引导不断层”,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。

“入口”启航,以榜样之光铸就信念之魂。周义朋教授是经过长期艰苦科研实践锤炼出来的先进典型,他扎根戈壁十五载的坚守,生动践行和深刻诠释了学校以“核心意识、家国情怀,军人特质、担当奉献,工匠神韵、勇于创新”为内涵的核军工文化。正因如此,学校将这一感人场景定格为开学典礼的固定环节,让周义朋教授的“开学第一课”成为叩击每一届研究生新生心灵的庄严仪式。周义朋教授用学生身边的故事,回应“为何而学、为谁而研”的时代之问,让理想信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变得更加可触可感。2025级研究生新生李昕表示:“周义朋教授让我明白,真正的科研,是一场需要用整个生命去投入的远征。”

“过程”浸润,以课堂体系涵育核心价值。学校着力打造“三位一体”的课堂教学体系。一是“铸魂课堂”强根基。依托学校特有的核军工文化底蕴,将抽象理论融入具象实践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。二是“浸润课堂”润无声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深度挖掘科学精神、工程伦理元素,将核军工文化等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,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无缝衔接。三是“创新课堂”启新智。编写《东华理工大学校史》《核军工文化读本》等校本教材,系统梳理学校服务国家核工业事业的奋斗历程,将地质报国传统等特色内容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。这些教材不仅成为“创新课堂”的理论载体,更与项目式、探究式教学以及核军工文化长廊等实境课堂相结合,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研读历史、感知文化、验证理论,实现从知识接受向文化认同与创新实践的有效转化。

“出口”导向,以神圣誓言铭记终身承诺。作为研究生培养的“最后一环”和信念升华的“关键一站”,学校将核军工宣誓仪式深度融入毕业典礼,成为学子告别校园、奔赴征程前的精神洗礼。毕业典礼上,“忠于祖国,忠于人民,弘扬‘两弹一星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,坚持国家利益至上”的誓言既是学生对求学岁月的庄重回应,又是对未来人生的坚定承诺。这声声誓言,承载着学子3年来积淀的知识技能、形成的文化基因和铸就的价值追求,标志着他们成为核工业人的身份蜕变与精神升华。宣誓仪式不仅是学生对母校培养的深切致敬,更是其奔赴国家需要之处的行动宣言。它激励着一批批毕业生选择西部、深入基层、扎根铀矿探采一线,把青春书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。近年来,学校近60%的毕业生自愿进入核地矿行业工作,部分毕业生奔赴军工单位,成为科研与管理的中坚力量,并涌现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。

文化浸润赋能 厚植学生成长成才沃土

思政教育不仅在于“言传”,更在于“身教”与环境浸润。学校始终将核军工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,通过推动其具象化、情境化,构建沉浸式文化场域,让其可感可触、直抵人心,实现价值引领从“认知”到“认同”的深化。

打造“行走的课堂”,让历史与文化“看得见”。学校着力建设校史陈列馆、地质博物馆、核军工文化长廊“两馆一廊”校园文化地标群,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互补、内涵丰富的文化育人场域,通过实物、影像与场景的立体呈现,让师生感知校史、体认学科、理解行业、涵养精神。它们不仅是文化展示场所,更是新生入学、党团活动的必修基地和专业课的实境教学点。学校“两馆一廊”自建成以来,接待师生参观超4万人次,成为深化身份认同、激发学生爱国情怀、传承核军工文化的重要基地,有效实现了思政教育从抽象说教向切实体验的深刻转变。

打造“情感的纽带”,让理想与信念“听得进”。学校创新运用文艺形式,让核军工文化故事自带“流量”和“音量”。原创音乐剧《核地花开》沿着新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,以艺术再现几代核工业人的忠诚与坚守,获得广泛好评,并被权威媒体报道,学生观众表示“真切地读懂了‘国之需要’四个字的分量”。专题片《核地之光》《硬核》将学科背后的价值追求直观可感地送抵人心。这些作品避免了生硬的说教,用故事使学生观众产生深层次的价值共鸣,真正让服务国家的理想“被听见”、让核军工文化“入人心”。

打造“机制的引擎”,让传承与创新“做得实”。学校将核军工文化传承深度融入制度设计,通过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系统布局,以《核军工文化“三进”实施方案》精准落地,形成了一套贯穿始终、协同发力的育人体系。这套体系的生命力,体现在一支逾千人的导师队伍的日常之中,团队成员既是学术导师,更是精神导师。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深耕科研一线,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躬身育人实践,以言传身教,将核军工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田。正是这种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的贯通,让文化育人摆脱空洞说教,成为可考核、能落实、见实效的扎实行动,真正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续而深厚的动力。

实战淬炼砺行 锻造学生硬核报国本领

学校坚持将科研实践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延伸课堂和有效途径,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实战中锤炼真本领、坚定报国心。

推动勇攀科研高峰与深耕创新沃土的统一。学校依托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、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平台,聚焦铀矿探采、核技术应用等关键领域,为研究生提供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实战舞台。近年来,研究生深度参与中子发生器研发、复杂难浸铀矿开发等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相关成果打破国外垄断、支撑国家千吨级铀矿基地建设。在此过程中,研究生不仅锤炼了创新能力,更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服务国家发展的生动实践中,先后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重要赛事中争金夺银、成绩斐然。

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。学校通过开发“钱七虎讲坛”“核新讲坛”与“励志讲堂”三大平台,构建了贯通学术前沿、文化传承与价值实践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,推动研究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。“钱七虎讲坛”聚焦前沿科学,邀请院士专家与研究生开展高端学术对话,年均开展40余场,着力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;“核新讲坛”注重人文积淀,通过艺术展演、文化实践等形式弘扬“强核报国”精神,目前已覆盖师生超万人次,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;“励志讲堂”突出实践引领,每学期组织杰出校友和行业楷模分享一线奋斗经历,以身边榜样推动研究生将价值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。三大平台协同发力,形成“学术—人文—实践”育人闭环,进一步培养了研究生的科学素养、人文情怀与实践能力。近年来,相继涌现出江西省高校“十名研究生党员标兵”、江西省“最美大学生”、“江西青年五四奖章”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学子。

推动开放协同与融合培养的统一。学校坚持开放办学,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与俄罗斯、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,涵盖学生交流、联合科研等多个领域,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;主动服务国家战略,积极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持续开展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项目、国际会议及硕博定制人才培养任务,显著提升了国际合作实效与影响力。学校全面深化产学研用融合,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近百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,形成“强核心·大协作”的产学研用融合机制。这种开放协同与融合培养并重的模式,有效拓展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,提升了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创新竞争力。近年来,研究生赴国内外重要机构访学、参与重大合作研发项目的比例持续增长,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技术攻关中表现活跃,多名学生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居里夫人奖学金,充分体现了学校显著的育人成效。

东华理工大学通过思政铸魂、文化浸润与实战淬炼,将价值引领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,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思政育人体系。这条路根植于核军工文化基因,回应的是时代呼唤,熔铸的是家国情怀,锻造的是硬核本领。它以一批扎根一线的师者群像为精神航标,诠释了何为“戈壁滩的东华理工人”。学校不仅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干得好”的核工业人才,更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中,回答了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。(夏元平)

 

附相关链接:

中国教育报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5-10/21/content_144746_18974346.htm

 

编辑:陶小娜  责任编辑:陈婷  审核:刘京